美文 美图欣赏

当前位置: 美文列表 > 文章正文

如何应对拖延症?

2017-05-16 11:34:27

从广义的层面来讲,拖延现象的成因既可以是无穷尽的,但也可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:个人选择而已——每时每刻,面临辛苦的选项与逃避的选项时,倾向于选择更安逸的那一个。一而再再而三,就成了拖延。


学习或工作上的一些任务,往往会成为焦虑源,担心不能按时完成。如果选择踢开这种痛苦,扭过头暂时不看这些焦虑源。那么,焦虑瞬间就没了,这叫心理学中叫强化,并且是威力最强的即时强化。如果你接下来开始看漫画打游戏,那强化的作用就更强。总之,强化会导致你的行为继续维持,下次面临痛苦的时候,你多半还是会选择逃避,因为你觉得这样很不错——但之后又感觉很后悔,很自责,内心经历了比之前痛苦一百倍的自我惩罚?但是没办法啊,你的惩罚并不是即时发生的,跟即时强化没法抗衡(你以为那些赌输了的人为什么还愿意再赌?),行为的结果跟行为之间间隔时间越长,效力就越差。


所以你每做出一次拖延的选择,你受到的奖赏会让你暂时忘记今后的代价。


说句老实话,对这种选择其实也没必要否定,更没必要上赶着「应对」。否则也太不近人情了,谁说有任务就非得第一时间完成不可?(换个角度看,趋利避害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啊)


但既然在有的人身上被形容为「症」,情况恐怕就比上面说得更严重些。从认知的层面来看,重度拖延者通常会有这样一类信念:
「工作必须找到状态,工作的环境必须近乎于理想」
「我只有在自己想工作的时候才能工作」
「要么不做,要做就必须做到最好」
「我必须领先于他人,把一切事情都纳入掌控中,不能有瑕疵,否则我就会失去所有机会」
讨论这类信念的来源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治疗话题,但是在这里展开显然就有点太多了。


总之,这些信念会导致它们的主人面临着工作时,满脑子都是下面的一些想法,这些想法像海妖塞壬的歌声,一旦听见就无法自拔。它们的主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:「我以后/明天再干会更好」。
它们的呈现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:
诱惑版的比如:太累了(歇会儿吧歇会儿吧歇会儿吧……)
诱惑的加强版:时间嘛...仍然还有不少(歇会儿吧歇会儿吧歇会儿吧……)
抱怨版:我不知道从哪儿开始
直接了当版:我不想做...
首先我要打扫房间
理性版:在压力下我会做得更好,所以我以后再做
另一种抱怨版: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任务?不公平
……
大抵如此。每一种声音,都会使你面对任务时更痛苦,逃离任务时更心安理得。


下面来说如何应对,这又是一个大问题。


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目标。就本质而言,拖延只是一种选择,所以不应该把「消除拖延」设定为唯一的可能目标,如果条件允许,「接纳拖延」同样可以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,至少从心理诊断上来看是健康的。


但是,几乎所有受拖延困扰的人,都绝不愿意承认第二种可能性。
这是最要命的一点。


每个「拖延症」患者都会声称:他/她自己是特别想积极高效的,想干活。而事实上,如果他真的只想积极高效,想干活,有那么纯粹的话,他也就不会拖延了。所以他的心里一定同时也想逃避。


这时候就要说到这个自相矛盾的「想」字了。



英文里有两个说法可以表达「想」,一是want (wish),二是feel like,可以粗略地认为一种是理智的想,一种是感觉上的想。而拖延的人,常常是want做事,但是don't feel like做事。这就导致了一组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:「我想学习,可是我又不想学习」。——这在治疗当中经常出现。



其实,翻译成英文并不矛盾:I want学习,但是每次一看到书就don't feel like学习,所以问题就在于这个feel,它和我的want (wish)冲突。那我必须在两者之间做个选择:要么就遵从我的wish,牺牲我的feel,要么就遵从feel,同时调整我的wish——或者,要么就两方面各让一步,做个妥协。不管怎样,这就很容易看到两方面的力量是怎么拧上的,同时抉择自己要割舍的是哪一部分。



但是中文里这两个东西都叫做「想」,这就会导致很多看似荒谬不可解的心理现象:我想学习,但又不想。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拖延者为了解决「又想又不想」这一组矛盾,他们找到了另一种说法:我是很想,但是不能,没办法!——我想学习,但不能!我没办法学习,因为我做不到!
如果你还要追问:为什么做不到?——因为我有拖延症啊!可是因为你每次都这样想,才会产生拖延症的呀!
颠扑不破的逻辑。这就如同:我挺想出门锻炼的,可就是不能。为什么不能呢——因为我缺少锻炼!


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要命了吧。


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——我是指,拖延者承认并没有什么不可抗拒的原因或是缺陷,才导致自己「不能」做事,相反,只不过是难以忍受做这件事的痛苦而已,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选择忍受还是不忍受了。



如果打定主意,选择去忍受这种痛苦呢?相信拖延也不再成为困扰了。



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

发表评论

还剩140 评论
二维码

©2014-2016 广州智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500128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