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文 美图欣赏

当前位置: 美文列表 > 文章正文

最漂亮的人生,是让别人尊重你的独特性

2017-04-19 13:47:27

01


虽然是28岁的人了,却总回想起一幅幼时的画面:

那年我5岁,住在一个国营大厂里,街坊邻里很热闹。小时候胆子很怯,有人走近就会害怕,退到大人身后,一个字都说不出口。

这时,总有一只手从后面把我往前推,说:“快,叫人啊!“我像一块黏糊糊的口香糖,死死拽住大人裤腿。

“你倒是叫啊。”、“叫X叔叔!”继续闷声。

一阵尴尬,大人们打完招呼就走了。“你说你怎么性格一点也不像XXX呢,嘴巴一点也不热闹。”大人一路上说。

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,只是很内疚。



02


对于老一辈的教育,我并无任何批判的意思,他们的辛苦是难以想象的。

只是从小到大,每当我回忆起这个场景,总会泛起一股酸涩。不是针对那件事,而是一种更加普世的反思:那些天生羸弱、内向、敏感的灵魂,就真的很难被发现、尊重?

这种灵魂的命运,似乎只有两种:要么一直弱下去,弱到尘埃里;要么突破自己,野蛮生长。

我是幸运的,是第二种。


从小到大,在家族里我的形象一直是:自卑怯弱,温顺的小绵羊。


我的父亲是个老实善良的人,饭桌上他最常对家里人说的话是:“我家阳阳坨(我的小名)啊,性格温顺,太弱了,不如隔壁XXX那个孩子裂霸(长沙土话,意思是胆子大,能闯事)出去肯定受欺负,我是了解她的,不适合……”


每一次家庭聚会,他喝了酒都会重复这句话,犹如一句沉重的审判。

那种属于弱者的羞耻感,笼罩在家族里每一个敏感内向的孩子身上,犹如一个咒语。

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都会怀疑一件事:

我是谁?我真的如他们所评价的一样无能吗?我不想做一个这样的人!

儿童对自己的性格是有感知的,他们需要是鼓励,是接受自己的缺点、相信自我的独特性,找到属于自身的那个核。

有了这个核,人才能由内而外站起来。对孩子来说,最大的摧毁恰恰在于:成年人将他们当作一个观赏品,当众点评他们的性格,预言其人生。

家里人都没意料到,我长大竟会是那个最固执、最义无反顾的人。

每一个生性敏感、不愿服输的孩子,生命力其实是难以预估的。

迫于很多原因,家长常常只能从表面的表现去了解一个孩子。这样一来,大多时候的“理解”便只存在于那些性格更强势的孩子身上,因为他们的"本我"更外露。



03


2011年我来北京读书,出于对儿童心理的兴趣,在一家幼儿培训机构兼职。

当时我刚接手一个班,班里有个小女孩,我们都叫她花花。花花5岁,长得不算漂亮,皮肤很白,性格内向,看陌生人时总横着眼睛,似乎有一股子小脾气。

第一次进教室,花花正在地上和自己较劲练习劈叉。感觉我走近,她并没有抬头看我,只是迅速撑着站起来,爬到了小椅子上。

无论用什么方式,她始终不愿意和我说话,整堂课,没有举过一次小手。


花花的家庭很完整,爸爸妈妈很宠爱她。每次来上课都打扮得粉粉嫩嫩,衣服上绣着妈妈给她缝的名字,爸爸从没迟到过一分钟来接她。

花花却始终流露出对陌生的异常不信任,害怕一切刻意的接近和热情。我教过的孩子里,很多都很“聪明”,比成人更机灵,知道怎么讨巧。

花花不属于他们,她是个“愚笨”的孩子。我和其他小朋友玩闹时,花花总坐在座位上看着。叫唤她,也只是害羞地动一动,不愿意起身。

对待陌生,她本能地抗拒;对待熟悉,她不会撒娇;她是个固执的孩子。

后来,我索性不再特别关注她,该做什么就做什么,顺其自然。半个月后,花花自在了一些;一个月后,她愿意举手了,也开始叫我“颜老师”了;三个月后,下课会悄悄给我一个拥抱了。

一个学期过去,期末最后一堂课上,答完一个问题,我给了花花一个拥抱,“花花,你的观察真仔细,颜老师都没有发现这个小秘密!”

花花没有吱声,半天说出一句话:“颜老师,我不叫花花,我的名字叫欢欢。”这句话我至今依然记得。整整一个学期,欢欢听任我们把她的名字叫错,却一直没有提出来。

也许有人会说这孩子真胆小,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。

她其实并不怯弱,相反,她有另一种勇气——从不掩饰自己的害怕和尴尬,直接用退后和沉默来拒绝突如其来的熟络。

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,她的认知建立于自己的体验,只有她亲自确信了信任之后,才愿意打开自己。



04


我带了她整整3年,看着她学习击剑、舞蹈,渐渐变得开朗而自信。

但只有熟悉她的人,才能发现她脸上一掠而过的羞涩——低头笑的时候,紧紧咬住自己的下嘴唇。

欢欢的不安依旧存在,或许将贯穿她的一生。但这也是她的独特之处,那个成熟世故也无法掩盖的东西。

我想,等她20来岁时,一定会是个非常有味道的女子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,只是出于种种原因,我们在各种声音里失去了判断,忘了一个事实:

性格本无好坏,最棒的和最差的,往往肇始于同一个元素。那个最让我们羞耻的弱点,也最有可能让我们脱颖而出。

对孩子来说,不必成为世俗眼中的“棒”、别人家“热闹的宝贝”,更不必做一个攻击性的“恶霸”。

真正的成功,是让别人尊重你的独特性。

找到自己的核,挖掘它最有可能产生价值的方面,证明你活法的合理性,这才是人格的胜利。

事实上,只有一个自身具有独特性的人,才能够欣赏、保护他人的独特性。人人如此,这样的群体社会才是文明和善意的。


但这受制于物质文化条件。只有当社会成熟到一定程度,教育才能实现其本质,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,而是独立的精神人格,落实到每一个普通人身上、每一个普通家庭里。


所以,我们没有权力埋怨父辈,他们的方式囿于他们所处的环境。至少一切都在好转。



05


前几天,我跟远在上海的表姐打电话,聊到她的女儿——我的小侄女。她是一个内向沉静的孩子。

“小如意在幼儿园怎么样呀?“我问。

“还行,还是有点放不开,不是特别活泼的娃。”

“我小时候也这样,她开心就好。”

“嗯,我没当回事。”

“是啊,不要去在意这些,也不要让她感受到你的在意。不然她会焦虑的,她心里什么都明白。”

“不会的,每个孩子个性都不一样,我不要强求她改变。”

听到姐姐这么说,挺开心的。


发表评论

还剩140 评论
二维码

©2014-2016 广州智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5001289号